工作坊动态

江新华《浅析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四个精准”》

发布时间:2017-11-05  信息来源:老护工作坊 阅读次数:4720

    

——以《医学遗传学》课程为例

江新华 陈瑜 余欣

安徽省淮南卫生学校

摘要:老年护理专业是人口老龄化国情的产物,它不仅需要面对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不够成熟的现状,而且需要紧密对接专业岗位,精准培养技能人才。老年护理专业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置面临诸多问题,只有抓好“四个精准”,才能做到紧密对接岗位、分层培养专业人才:(1)精准契合实际,加强校际交流,系统研究标准;(2)精准一抓到底,淡化学科界限,优化课程体系;(3)精准抓好科研,做好课程衔接,提高教学效果;(4))精准调动积极性,优化教学方法,强化专业技能。

关键词:老年护理 中高职 课程体系 精准 医学遗传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临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严峻形势,我国陆续出台了诸多与养老服务相关的政策,全面促进老年护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人才是制约养老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需要加强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建立养老服务人才的中高职立体培养体系。由此可见,老年护理专业是人口老龄化国情的产物,它不仅需要面对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不够成熟的现状,而且需要紧密对接专业岗位,精准培养技能人才。

1.老年护理专业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置面临诸多问题

老年护理专业诞生时间比较短,不管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上都缺乏足够的经验,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设置更是面临诸多问题。

1.1教学标准不一,课程设置重复

老年护理专业的开设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精准合理的教学标准,更谈不上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据调查,大部分学校均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课程设置,自行制定教学标准,从而造成部分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

1.2课程任务重,教学课时少

由于老年护理专业“三证融通”的需要(三证指教育部门颁发的毕业证书、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和民政和人力资源部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使其教学任务重、教学时数紧张等问题异常突出。

1.3删减课程不够科学,或导致课程体系脱节

据调查,为了缓解老年护理专业任务重与课时少的矛盾,有些学校会在教育部颁布的护理专业教学大纲中删除一些认为不需要课程。殊不知,每门课程都有它存在的教学意义,盲目删减课程,或会导致整个课程体系脱节,为后续教学带来困难。例如,去除《医学遗传学》课程,学生没有掌握相关细胞学知识,没有细胞分裂及增殖等概念,会对后期学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等课程造成影响;学生没有掌握各类遗传病的发生机制、传递规律等知识,会对造成后续《社区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困难。

1.4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重视

老年护理专业的各课程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而教师往往只重视自己的教学范畴,忽略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联系。其实,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不仅可以进行知识的拓展,还能帮助学生更加科学合理地形成知识体系,即易于理解又便于记忆。例如,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有人类ABO血型、多基因遗传病等多处知识点可与《生理学》、《老年护理学》等课程进行衔接,但在教学中往往被忽略。

2.抓好“四个精准”,紧密对接岗位、分层培养人才

就老年护理专业人员而言,不同的岗位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如何培养对接岗位、不同层次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笔者认为,精准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需要做到“四个精准”:

2.1精准契合实际,加强校际交流,系统研究标准

要想实现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的高效衔接,建议各学校不要故步自封,而是应该主动了解开设相近专业的学校情况,尤其要加强相近专业的中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系沟通,一起系统研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护理相关专业教学大纲,尽可能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同时,还应深入养老行业一线进行调研,多跟行业专家交流,将养老服务行业的用人标准融于课程体系建设中,这样才能构建出与养老护理行业实际相适应的教学标准及课程体系,避免出现教学脱离行业实际、中高职阶段教学课程或内容重复等问题。

2.2精准一抓到底,淡化学科界限,优化课程体系

权威的护理专业教学标准是众多资深教学专家经过多次论证后确定的,如果随意进行课程删减,可能会出现课程体系脱节等问题。虽不能进行单一的课程删减,但可以考虑不追求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课程设置上淡化学科界限,优化课程体系,以此来达到节省教学时数的目的[1] [2]。

以《医学遗传学》课程为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将它直接删减会导致课程脱节,影响将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生物化学》等多门课程的学习。因此,可删减课程中分子学等教学内容,将细胞学知识、遗传病知识等以专题形式在一年级开设;也可将《医学遗传学》与《生物化学》、《生理学》等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对于涉及的一些基本知识不做系统讲解,把其中的重难点和学科的最近进展有机结合,形成一门新的课程——《正常人体机能学》,实现多学科互相渗透,并突出必需、够用的原则[3]。以上改革措施均能达到既不删减课程,又能节省教学时数的目的。

2.3精准抓好科研,做好课程衔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需要有机融合,科研做强,反哺教学,实现良性循环。学校可组织学术专家、骨干教师形成科研团队,系统研究各门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教师的教学意见,形成课程标准,推广到实际教学中。然后由多个相关课程的教研组联合组织集体备课,拓展本课程的知识范围,明确自身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教学衔接点,确保老年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良好的衔接。

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通过与相关教研组一起集体备课后,可明确《医学遗传学》与其它课程的教学衔接点。例如,在学习《医学遗传学》课程中,在细胞学部分可以与《人体解剖学》中的细胞与组织部分进行知识衔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在学习人类ABO血型时,很自然地延伸到《生理学》课程,为后者的学习埋下伏笔;在学习高血压、糖尿病等遗传病时,可适当引出《内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课程概念,告知学生,掌握了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规律、临床特点等,将会帮助对大家将来学习专业课程有好处。重视课程之间的衔接,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4精准调动积极性,优化教学方法,强化专业技能

职业学校的学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学习基础较差,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点之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针对不同课程采用不通过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有效性。

以《医学遗传学》为例,它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可多采用PBL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等。例如,在学习“人类遗传病概述”时,可设置“什么样的疾病能叫做遗传病?”、“你知道哪些遗传病?”、“你认为遗传病有哪些特点?”等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言,并由学生自行进行总结归纳,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自行获取知识。以上这些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做必要的教学引导,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获取专业知识。再如,学习“遗传咨询”时,可请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模拟遗传咨询场景,角色扮演医生和咨询者等角色,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表演中的优点与缺点,总结遗传咨询的主要实施步骤。通过情景模拟和讨论分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牢牢掌握遗传咨询的方法步骤,强化遗传咨询的专业技能。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层次的提升需求,想要快速有效地培养老年护理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避免未来出现中高职教育衔接脱节等问题,对接岗位精准培养,积极探索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非常必要。综上所述,相关职业学校应在行企业的指导下,精准设计中高职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为其研究制定不同的课程内容,抓好“四个精准”,分层建设好老年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中高职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体性和精准性。 

参考文献:

[1]雷婍绮,彭文亮.基于老年护理课程体系建设的中医内容整合和优化对策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2016(26),37-38

[2]母传贤,沈建立.护理专业对口升学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构建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8) 

[3]王谷仙.护理专业进行医学遗传学教学的探索[J].医学信息旬刊, 2010,5 (2):3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