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这样一个情节,听课教师评价一位历史老师的一节课时说“你把心交给了学生,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这位历史老师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的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
看到这句话时,我感同身受。
怎样用好这40分钟?每分钟做什么?每个重点难点如何突破?应用哪种手段最好?初中生物两学年几十节课,研究透彻上好每一节课每个环节,随时生物有新进展了再进行补充。这些素材足够满足每位教师研究一辈子。用一辈子去备每一节课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理念。
何况我们每节课面对的都是不同的学生,这里面又有了鲜活的不同的因素,因为我们教的再天花乱坠,但要学会的还是学生。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实际上,苏霍姆林斯基在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孩子没有智力差别,没有优劣之别,有的只是我们老师的教育方法的区别。我们备课时必须又做到因班而异,因人而异。这种研究甚至更重要。
同样的教学在不同的班级是不同的效果,在不同的孩子那里接受程度也会出现差异,正因为有不同世界才如此多彩,正因为有这种差异,我们的教学才学无止境。学生的基础不一,接受能力有差异,因此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作为教者,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面对这样的现状,如果我们硬是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用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来教育所有学生的话,那只能出现一种结果:一部分学生的自信被摧毁,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被扼杀。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其实类似的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我们教者尊重学生就要从尊重他们的现状做起,为每一位学生确定适合他自己的“临近发展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力,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一辈子做教育,一辈子研究每节课,教学上除了要适合自己之外,还要研究学生,到什么时候都要记得以学生为主体。
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责任是重大的,使命是光荣的,教师有教师的压力,教师的痛苦,但也有教师的乐趣、教师的意义。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良的心、美丽的心,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教育眼光,全面的教育技能,崇高的教育理想,阳光的教育行动。让我们以此为目标做为对自己的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