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文章

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

发布时间:2017-11-15  信息来源:管理员 阅读次数:4789

    

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

我们的教师们曾经就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素养问题进行过热烈的争论。我们讨论了少年期学生的脑力劳动和教师的脑力劳动的相互联系问题,讨论了关于注意力、兴趣、知识的运用、少年期脑力劳动的特点、知识的巩固性等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为了使少年学生能注意听讲,我们力求使讲课的思路达到最清晰的程度。这一点对于那些思维操作比较迟缓的学生尤为重要。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够应付裕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一个好的教师,并不见得能明察秋毫地预见到他的课将如何发展,但是他能够根据课堂本身所提示的学生的思维的逻辑和规律性来选择那唯一必要的途径而走下去。学生向较复杂的思维过程过渡(即由接受信息很快地过渡到加工信息),要求教师给予密切的注意,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刻板公式和墨守成规在学校里本来是不容许的,而用之于少年则更加有害。  

对抽象思维和不断地由具体事物向概括过渡的需要,是少年期学生自然的精神需要。我们不仅是科学基础学科的教师,而且是思考力的培育者。我们越是接近科学的前沿,我们就越容易观察到少年是怎样思维的。为了满足少年期学生对于抽象活动的精神需要,我们在提供事实上经常是慷慨的,而在进行概括上是吝啬的。考虑到少年的思维的这些特点,我们就力求在教材的内容本身里去寻找供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食粮”。如果一个人不曾体验到这种思考家的自豪感,那么脑力劳动就会变成一种沉重而单调乏味的事。反过来说,如果体验到这种自豪感,那么少年就会满怀新的激情去开始研究新的事实。为了满足少年对抽象活动的需要,我们很重视让他们做一些推理的练习。这样,少年就感到上课很有兴趣,掌握知识的过程就能吸引每一个人,激发起他们作为真理探索者的美好的智力情感。

  在对脑力劳动的指导中,我们还考虑到少年思维的另一个特点:具体事物跟概括之间的依存性对学生越明显、易懂,学生的主观体验就越深刻:“我在研究真理,我在发现真理,我要使它成为我的精神财富。”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考虑课的上法时,就有意识地让少年从具体、直观的客体中看出理论的规律性、依存性、关系、规则、定律等。当我明白了忽视思维修养包藏着多么巨大的危险性以后,我就决心:必须把“数学思维”这个概念所包括的那种思维特点,贯彻到所有课堂上的脑力活动中去。任何一个概念、判断、推理、法则,在学生没有理解的时候,都不应当让他们去识记。不理解的识记在童年时期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时期则是严重危险的。